大家好!这里是UP可莉长大开轰-6,up主平时很喜欢思考有关坦克等武器的改造或设计,并把自己的灵感画下来。
【资料图】
往期灵感——
灵感3: 一号突击炮
灵感1:AMR 40侦查坦克
今天恰好是日本投降78周年,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我也想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一辆在二战东方战场上,能量产和屠杀鬼子的中国豆丁~
淞沪会战打响后,中国的各种资源越来越紧张,日寇对动用各种重武器对中国军民展开残酷的屠杀;相较之下,我军的重武器非常稀缺,且在之后的战斗中损失很大。在淞沪会战中,我军的“”坦克英勇出击,但在日军反坦克战术的诱导和缺乏步兵掩护的情况下,悉数被击毁。
因此,我希望研制一种防护能力足够的轻型坦克来补充这一损失,且希望它既能利用我国当时有限的资源,也能使用从日寇手中缴获的资源,同时也是对有限的重型火力的一种保护。这种轻型坦克仅有2人操作,不会占用太多兵力;同时也不会太重太大,以珍惜本就稀缺的钢铁资源。火力上也会以自动武器为主,其研制目的和苏联T-60相似,故我称之为“中国T-60”。其具体内容将在下文一一展出——
方案发展历程
最初的方案将发动机前置、传动后置,首上采用大倾斜布置。不过考虑到发动机舱盖最好向上布置,因此最终深化为方案一;另外重新设计了一个方案二,它的传动前置、发动机后置,正面采用两段式布局并布置有向上的传动舱盖,首上倾角较小。方案二的战斗舱较方案一宽敞,两个方案的2名乘员都在一个舱室内,这样如果有人失去战斗力,另一位可以顶替他参战,或将坦克撤离。
防护性能
相对日军坦克,我国的坦克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反装甲威胁。我军当时的主力坦克为德制一号、"豪须"装甲车、英制“维克斯”6吨坦克,以及之后从苏联引进的T-26,他们的装甲都不会超过15mm。
而日军手头上却有不少反坦克杀器,其中包括机枪、防空反坦克皆可的25mm“96神炮”等等,其中“96神炮”可以击穿最厚约42mm的垂直装甲,在中国战场上也被它们广泛使用。
因此两个方案的防护标准是围绕这两种武器展开——正面能完全免疫25mm96式机炮的直射;侧后厚30mm,能免疫机枪和远距离25mm机炮的攻击。总得来说,方案一的装甲配置更佳。
火力
为了尽可能利用一切机枪或轻型火炮资源,该坦克的车体可以搭载各种小口径机枪,包括经过改装的 ZB26式轻机枪、布伦式轻机枪、日制和机枪等,但是一些体积稍大的机枪,如民24式就无法携带了。
两种方案的火力配置不同——方案一的火力全部集中在炮塔内;方案二则为驾驶员配备了一前一后2挺机枪火力点。
炮塔内有3处火力点:炮盾上的2处火力点和可向后射击的1处火力点。炮盾通过如图的方式可以实现各种火力的更换,它的左侧火力点可以安装各种小口径机枪,而右侧火力点则可携带小口径机枪到20mm机炮、37mm火炮。-10°~60°的俯仰角使她具有一定的对空能力,也可以在巷战中用来射击高处的敌人。
炮塔可以选择安装的武器如下——各种小口径机枪,日制机枪,丹麦20mm麦德森M1935机炮、瑞士20mm厄利孔机炮、经过改装的日制20mm九八式机炮、经过改装的37mmPak36反坦克炮、日制37mm大正十一年式平射炮、37mm94式战车炮等。
火控方面,鉴于当时中国糟糕的经济和资源状况,坦克使用窄缝观瞄缝,类似于日军坦克。驾驶员的前部和右侧、炮塔的四周都配备了这种观瞄。显然,这种观瞄视野较差,因此两种方案的驾驶员前部都有个小舱口,周围安全时可以打开它以提供良好的视野。此外,如果库存中有潜望镜,也会优先给驾驶员安装。车长配备有跑镜。
动力系统
“中国T-60”不会配备大马力的发动机,一方面坦克较轻,另一方面对速度没有很高的需求,掩护步兵作战即可。
她的动力系统有多种选择,优先选择是94式军用卡车的发动机,这种军用卡车在中国战场被日寇广泛使用,它使用过两种动力系统:68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和7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这些车辆被缴获或击毁后,如果发动机完好或能修,便可安装在本坦克上。
次要选择是一些国产的发动机,如在1936年新中工程公司仿制帕金斯制成的四缸65马力的柴油发动机,以及55马力的桐油发动机等。
此外,她也可以配备T-26采用的GAZT-26汽油发动机,但可能需要作一些改造,如拉长一点点车体。其他缴获自日军的发动机也可以根据情况安装,如2部92式骑兵装甲车配备的45马力发动机,不过他们能否和传动系统良好配合是未知的。
坦克履带宽<400mm,根据战场情况来使用日制、苏制或英制的坦克履带。使用板簧悬挂,使用缴获的日军97式、95式坦克或苏制T-26的负重轮部件结合钢板弹簧制成。必要时也可以直接安装95式或97式的悬挂系统,T-26和“维克斯”6吨的悬挂系统要经过改装才能安装。
以上就是我“中国T-60”的创意,创作过程仓促,因此没有绘制立面图或效果图;如果大家喜欢,还请一键三连;如果哪有错误,或者建议,也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