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数字鸿沟,让气候脆弱者更脆弱

2023-08-12 19:41:26 来源:钛媒体APP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关资料图)

“从小到大完全没敢想,也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儿,发洪水发到家门口了”,前两天,一位门头沟土著友人,给我发来了这句话。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整个地球,面对一连串前所未见的极端天气灾害,很多人应该都像他一样,露出一张张充满疑惑的脸。

不少北方人头一回见识了洪水,一些居民在热浪高温下第一次装上了空调,澳大利亚的山火失控则令举世震惊……

这场剧变的影响极不平衡——数字鸿沟下的弱势群体,在气候变化中会更加脆弱。

所谓数字鸿沟,指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城乡之间数字接入和使用的差异。

举个例子,城乡之间在网络接入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一旦发生洪涝灾害,乡村居民容易联系不上,难以及时获得救援。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低收入群体、贫穷国家身上。

比如极端高温天气下,低收入群体更可能为了赚钱生存,在户外连续工作,又无法通过智能手环、手表来及时监测体温/心率/心血管等指征,一旦出现热射病等危急情况,更可能错过黄金救援时间。

此外,贫穷国家在资金、技术、治理能力上的实力差距,也会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缺乏高性能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更精准的气象预测,不能提前防范,从而承受比富裕国家更大的损失。

总而言之,全球各大洲都面临着日益频繁的气候危机,而数字鸿沟的存在,会让本就更加脆弱的群体,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方面,拉开更大的差距。

这也应了一句古话: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数字鸿沟+气候变化,两种威胁同时冲击着弱势群体,这并不是巧合,也不该被忽视。

消除数字鸿沟,是让气候脆弱者变得有力的前置条件。

理解这一点,我们从数字技术和气候应对的伏线千里,开始说起。

01 过去的伏笔

应对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让自己处于危机之中,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现实中,确实就有很多人,无法在自然灾害来临前,及时远离洪涝、高温、山火等高危环境。

就拿最近的台风杜苏芮来说,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提前通过AI气象大模型,精准预测了台风登陆时间和受影响的路段,从而做了更强的防灾准备。

而更多的城市,却并不具备使用AI这类先进工具的意识、基建、人才、应急方案等诸多配套,自然也就没办法用更新更好的技术工具来守护家园。别说精准预测台风了,有些城市的气象预报,连哪块云彩几点会下雨,都模棱两可。

具体来说,数字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和居民,在气象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危机中,会在“三道防线”前节节败退。

第一道防线:灾前,数字基础薄弱→无法充分预防。

如前所说,应对气候频繁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最好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在紧急情况出现之前,或者情况变得危急之前,就能及时采取行动,撤离危险人员,加固防灾设施,很多威胁是可以预防的。

这个逻辑,听起来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天气变化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气象与生命危险的相关性有很多影响因素,这就导致很多危险无法被百分百精准预报。数字鸿沟的存在,让气候脆弱国家和群体,在气象计算和预测上,存在很多短板,以至于难以获得充分的应急保障。

算不动

庞大的气象数据所需要的计算量也很大,需要高性能的超级计算机和数据中心集群,比如英国投入研发的气象超脑,投资就高达12亿英镑,用以进行更精密的降雨预测,帮助快速部署防洪系统,为机场、电力能源等关键部门提供详细信息,减少灾害中断电断网等影响,提前做好计划。

而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并不具备这样优越的资金和技术家底。它们在数字气象、智慧气象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不能和发达国家同日而语,这又会直接影响到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应对灾害的有效性。

算不好

要精准预测洪涝、地震、山火等气候灾害,需要有效的算法。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美国等国家就在探索气象学与AI的结合,IBM、谷歌等公司也都在开展气象AI的产业布局,利用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打造了KASSP、GORAD、CONVEX、OCI、WILDARD等气象预报AI系统,对雷暴、冰雹、大雾、闪电等自然灾害进行预测,不仅积累了相关技术,也积累了大量气象计算的人才,包括算法科学家、软件工程师、运维人员等。

人才差距,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追赶上的,这也导致的数字鸿沟越来越大。2021年,孟加拉国等气候脆弱国家的代表,就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上,发出“我们不需要空头支票”的呼声,希望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实际支持。

没得算

更糟糕的一种情况,是数字鸿沟大到根本没有数据可算。

气象数据的收集和传输,需要大量传感器设备和网络接入,而网络建设的成本高,很多国家没有能力投入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非洲还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无力承担网络使用的费用。

当然,发达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早,以宽带、WiFi为主流,4G、5G等无线连接则没有全面普及,导致网络接入没有和水、电一样,成为“基本生存资源”。

皮尤研究中心 2021 年的研究发现,美国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在家中使用宽带接入的可能性低于白人。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社区,无法享用到宽带和WiFi接入的网络服务,传感器无法收集到足够的气象数据,自然也就无法为这些人提供高质量的气象监测服务了。

第二道防线:灾时,网络联接不稳定→行动不及时。

数字鸿沟的存在,让一些弱势国家和群体,无法守住“灾前预防”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当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地到来,难道鸿沟就被拉平了吗?

并不是。

同样的灾害风险下,数字鸿沟的弱势群体,行动能力会被大大削弱。

灾害发生后,“及时行动”是自救的第一要义,这就需要获取可靠、准确的信心,包括气象情况的变化,受灾地区的实时情况,重要的救援信息,关键的避难撤离点等,才能做出更加安全的避险决策,合理规划逃生路线图。

然而,老人、低收入群体、儿童、有障碍人士等,所掌握的数字技能和资源,也是相对不足的。比如怎么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应该拨打哪些电话,这些基本知识并不了解。所使用的智能手机比较低廉,续航和品质有限,很快就在灾害途中损坏或断电,导致人员失联,家人和救援队伍联系不上,错过了救援的最佳时机。

第三道防线:灾后,数字化不充分→复原重建迟缓。

灾难过后,大家都要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总站到同一个水平线了吧?这就要提到数字能力的一个特征了,它不仅是有形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还包括了无形的数字服务、数字意识、组织机制等,而后者对于社会复原力,有直接的影响。

举个例子,灾后复原社会经济生活,是需要时间和周期的,而一个数字水平更高的城市,平时就会沉淀下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遏制灾害发生后对关键公共服务(如水、电、医疗服务和安全)的干扰,帮助城市更快恢复供电、供水,回归正常生活。

IBM就曾为美国安大略省电力公司hydro One,开发了一款AI工具,来预测风暴的严重程度和受灾严重的区域,提前布置电工,以帮助城市快速地恢复供电。

显然,数字化水平不高的地区和居民,平时并没有这种技术储备和灾后重建支持,所以房屋修复、恢复生活秩序,都会更慢一点。

在《设计的灾难:对美国自然灾害的重新评估》(disasters by design: 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社会学家丹尼斯·米莱蒂提出:灾难的发生是“设计的”。

人人都可能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但应对灾害的技能和资源却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数字技术。

从这个角度看,弱势群体所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也是被“数字鸿沟”所“设计”的结果。

02 莫测的未来

既然数字鸿沟对灾害防治的负面影响很大,那能不能直接搬迁到数字水平更高的城市和地区呢?

且不说举家搬迁到他乡的移动能力,并不是人人都有,就算是搬到了数字基建更完善的城市,也未必就能从此高枕无忧。

首先,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灾害预警的精准度依然有待提升。

即使身处城市之中,也依然会面临突发天气的困扰。一次从北京到上海出差,我的航班就因为雷暴天气,从早上延误到了凌晨。

更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就需要不断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度和精度,缩小预测范围和时间,仍是很难做到的。目前,很多城市只能发布当天大范围的气象变化概率,提供较宽泛的指导。

此外,气候变化预测的参数众多,科学决策的影响有限。

比如野生动物保护区,气候变化就会影响植被和动物的生存活动,是一个气候脆弱的地区,但气候变化与地理格局、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盲区,无法对保护区的建设和评估给出恰当的应对策略,所以,即使有气象预警,也未必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保护区的影响。

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气象灾害,这些新问题都需要因地制宜,远远超出了城市以往的治理经验。

即使是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也需要经历一个数据从无到有、算法由粗到精、防治从简单到具体的过程,一步都少不了。

比如说,随着气候继续变暖,飓风变得更强、更猛烈,与飓风相关的风暴强度和降雨率将增加,以往干旱的北方城市,百年一遇的降水和洪水增加。而原本气候宜人的地中海地区,则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极端干旱,可能带来粮食的安全问题。

而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必须与城市方方面面的系统相配套,刻进居民下意识的本能和思维习惯当中。

比如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城市,不可能一下子部署好防震建筑,防震救灾的队伍、机制和经验都需要时间来积累,到底应该为防震体系投入多少成本,才算合理,才叫适度?这也是需要多方讨论和反复论证的,无法一蹴而就。居民也不可能一下子学会地震逃生技巧,在险情出现时瞬间做出判断。

所以说,即使有数字技术的加持,面对高速变化的气候环境,城市在未来也一样会遭遇未知的气候挑战。

03 行动在当下

既然有没有数字技术,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那到底怎么办?总不能集体躺平吧。

我们无法断言,气候变化究竟会带来哪些具体的负面影响,唯有立即行动。

当务之急要做的,自然是“补短板”。

让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能本就薄弱的地区和人,能够尽快用上数字化技术,消除数字鸿沟。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数字鸿沟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数字化水平的“剪刀差”越拉越大,就是因为这些脆弱国家和群体,自身的资源和条件比较有限,不可能在数字建设上大量投入,钱和数字化人才,都不可能一夜之间从天下掉下来。

目前,我们看到比较有效的行动是:

1. 科研领域的全球协作。

气候是有“蝴蝶效应”的,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会引起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意味着,全球各国都会因气候改善而受益,因此,气候变化的科研协作,应该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共识。

这个过程中,一些科学计算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科学家们可以积极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此前发布的《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北京宣言》就提到,中国科学家就和其他各国科学家一起,努力弥补地球观测的“数字鸿沟”,赋能亚大区域发展。

2. 数字基建的全国一体化。

气象预测不尽如人意,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气象数据规模大,所需的计算量级和复杂程度也非常之大,而且整个过程往往需要在半小时之内完成,需要高性能的计算集群,堪称是算力怪兽。而乡村县镇这样的地方,不可能投入巨资去抢算力卡,豢养一头这样的“巨兽”。

全国算力一体化网络、上云用数赋智的大趋势,也让我们看到了消弭数字鸿沟的可能性。通过云端,调用西部等数据中心的算力资源,将本地气象数据与云端基础数据和AI算法模型相结合,来为乡村县镇的应急调度,输出合理的决策,正在成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

3. AI大模型在气象领域落地。

解决了算力的瓶颈,接下来的问题是,数字水平较低的地方,也没有充足的人才来针对性、定制化地开发相应算法,模型无法精细化、个性化地适配本地需求。怎么办?

今年,AI大模型显露出强大的泛化能力和理解能力,开发门槛高、运维难度大、模型效果不佳等问题,正在被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过程中,大模型的加持,可以让更多地方更简单、方便地上手AI、用好AI,真正发挥出的价值,AI技术提高预警能力,更行之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今天,数字技术及基础设施就像水、电、土地一样,正在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所以,帮助弱势群体跟上数字化的脚步,就是在守护人的生存权,这是文明的基础,也是技术的应有之义。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消除数字鸿沟,亦是如此。

关键词:

湖南省人社厅公布7个热门职业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
怎样开展直播、进行直播复盘?母婴护理需要掌握哪些技巧……近日,湖南省人社厅公布电商直播销售、母婴护理等7个热门职业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
2022-06-20
唐山曹妃甸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转移全面提速
春暖渤海湾,书写新画卷。位于唐山曹妃甸的金隅天坛(唐山)木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铺装、压机、翻板等工作正紧张有序
2022-03-19
石家庄海关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864份 货值3.9亿元
自今年1月1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实施以来,截至3月14日,石家庄海关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864份,货值3 9亿元。据介绍
2022-03-19
蚌埠海关累计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35份 涉及金额2583.09万元
在蚌埠海关报关大厅原产地证办理窗口,海关关员仔细核对着递交过来的材料。十分钟后,一份RCEP原产地证书打印盖章后交到了企业业务员手中。
2022-03-19
昆明西山区:“双招双引”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为激励党员干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担当作为,昆明市西山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人才领跑工程,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资并轨新模式,以产
2022-03-19
绥化望奎以工业化思维为引领 推动肉类加工制造产业腾飞
望奎县以工业化思维为引领,推动全县以生猪为主的肉类加工制造产业一年全面开局、三年基本成势、五年产业腾飞,聚焦五化做强做优肉类加工制
2022-03-19
  中新网海口1月23日电(符宇群)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3日在海口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毅在作报告
2022-01-24
  中新网太原1月23日电 (高雨晴 冉涌 张鹏宇)记者23日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获悉,该公司冬奥保电应急发电队伍已到达河北张家口赛区,
2022-01-24
  中新网西宁1月23日电 (记者 李江宁)据青海省地震局23日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23日10时21分,在青海海西州德
2022-01-24
  中新网贵阳1月23日电 (周燕玲)对外开放,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贵州正在召开的两会热点词汇,如何拓展海内外“朋友圈”助力贵州经济
2022-01-24
温馨生活好young 厦门推广文旅产品火爆全网
  中新网厦门1月23日电 (记者 杨伏山)“冬日暖阳厦门好young”福建省内宣传推广线下活动22日精彩收官。主办方称,本次活动火爆全网及福
2022-01-24
宁夏非遗传承人:刻刀里的守正创新更有“年味”
  (新春见闻)宁夏非遗传承人:刻刀里的守正创新更有“年味”  中新网银川1月23日电 题:宁夏非遗传承人:刻刀里的守正创新更有“年味
2022-01-24
沧州:8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确定 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沧州市确定8个项目为2021年全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这8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分别为:
2022-03-19
  中新网海口1月23日电(王子谦 符宇群)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凤超23日说,2021年海南法院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强司法保障,全年有效管
2022-01-24
  新华社武汉1月23日电(记者王贤)随着春节假期临近,从广州、深圳等地返回湖北的旅客较多。为此,23日,武汉站、汉口站、襄阳东站、十堰
2022-01-24
  1月22日0—24时,广东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均为珠海报告。23日,珠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珠海市政府副秘
2022-01-24
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3.7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23日11时58分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3 7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8 40度,东经97 35度。
2022-01-24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已于近期完成交付。与传统的鲜切花不同,这些花束全部采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
2022-01-24
  中新网宿迁1月23日电 (刘林 张华东)核酸检测是当下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方法。23日,记者从宿迁市宿豫区警方获悉
2022-01-24
  记者从天津市人社局获悉,从明天(24日)起,天津2022年度第一期积分落户申报工作正式开始,这是新修订的《天津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天津
2022-01-24
  中新社北京1月23日电 (记者 刘亮)记者23日从中国海关总署获悉,2021年,中国海关组织开展“国门绿盾”专项行动,在寄递、旅客携带物
2022-01-24
  记者从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获悉,天津疫情第341—360例阳性感染者基本信息公布。  目前,这20例阳性感染者已转运至市定点医院做进一
2022-01-24
“最美基层民警”武文斌:案子破了最管用
  中新网吕梁1月23日电 题:“最美基层民警”武文斌:案子破了最管用  作者 高瑞峰  同事称他为“拼命三郎”。从警14年,武文斌破
2022-01-24
  据“西安发布”消息,截至2022年1月23日,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近14天内无新增本地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分区分级
2022-01-24
  中新网西宁1月23日电 (记者 孙睿)据青海省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1月23日10点21分(北京时间)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北纬38 44度,东经
2022-01-24
江西南昌:市民赏年画迎新年 书法家挥毫送春联
  (新春见闻)江西南昌:市民赏年画迎新年 书法家挥毫送春联  1月23日,“赏年画过大年”新年画作品联展江西南昌站活动在江西省文化馆
2022-01-24
  中新网成都1月23日电 (祝欢)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23日在成都举行,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郭彦与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检
2022-01-24
列车临时停车3分钟救旅客
  (新春见闻)列车临时停车3分钟救旅客  中新网广州1月23日电 (郭军 黄伟伟)“车长,车长,4号车厢有位旅客腹涨难忍,身体不舒服”…
2022-01-24
女子背负命案潜逃24年 因涉疫人员核查落网
  中新网湖州1月23日电(施紫楠 徐盛煜 赵学良)1998年7月,犯罪嫌疑人杜某因家庭琐事,用菜刀将自己的弟媳砍伤致死。案发后,她从老家河
2022-01-24
广东“00后”雄狮少年锤炼功夫迎新春
  (新春见闻)广东“00后”雄狮少年锤炼功夫迎新春  中新社广州1月23日电 题:广东“00后”雄狮少年锤炼功夫迎新春  作者 孙秋霞 
2022-01-24
03-19 2022岳阳国际旅游节开幕 特色农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目不暇接
2022岳阳国际旅游节开幕 特色农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目不暇接
今天,天下洞庭岳阳市君山区第九届良心堡油菜花节暨2022岳阳国际旅游节开幕,菊红、粉红、水红、桃红、紫色、白色等七色组成的4万亩花海在 [详细]
03-19 2022年郴州计划重点推进文旅项目101个 总投资354亿元
2022年郴州计划重点推进文旅项目101个 总投资354亿元
3月16日,我市举行全市文旅项目和城市大提质大融城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市委书记吴巨培宣布项目开工。郴州嘉合欢乐世界、仙福路工地清风徐来 [详细]
03-19 宿州泗县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擦亮城市品牌
宿州泗县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擦亮城市品牌
近年来,泗县以争创安徽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擦亮水韵泗州 运河名城城市品牌,全县文化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详细]
03-19 淡季不忘引流 京郊民宿市场有望迎来回暖
淡季不忘引流 京郊民宿市场有望迎来回暖
旅游淡季中的京郊民宿有望成为市场中最先复苏的板块。3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虽然正值旅游淡季,且受疫情变化的影响,不过各家民 [详细]
01-24 西安浐灞回应“社区领导怒怼咨询群众”:涉事社区主任已停职
西安浐灞回应“社区领导怒怼咨询群众”:涉事社区主任已停职
  西安浐灞回应“一社区领导在市民咨询离市政策时发生争执”事件 涉事社区主任已停职  西部网讯(记者 刘望)日前,网络上流传一条视频 [详细]
01-24 宁夏:“草根主播”把货卖 “线上赶集”年味浓
宁夏:“草根主播”把货卖 “线上赶集”年味浓
  (新春走基层)宁夏:“草根主播”把货卖 “线上赶集”年味浓  中新网宁夏红寺堡1月23日电 题:宁夏:“草根主播”把货卖 “线上赶 [详细]
01-24 西安:整区解封前24小时内进行不漏一人的全员核酸检测
西安:整区解封前24小时内进行不漏一人的全员核酸检测
  1月23日15时,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陕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四十五场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 [详细]